强制报告制度理当时时“带电”
2025-07-02 10:10:16? ?来源: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: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|
强制报告制度再显威力。据报道,由河南省宜阳县检察院提起公诉,李某某涉嫌强奸犯罪一案日前开庭审理。犯罪嫌疑人落网并被送上审判席,得益于当地医院一名妇产科医生积极履责,也得益于强制报告制度施行。 强制报告制度,最初见于2020年5月最高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(试行)》;同年10月,被纳入新修订的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。根据规定,强制报告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、法律法规授权行使公权力的各类组织及法律规定的公职人员,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各类组织及其从业人员。 强制报告制度施行后效能逐渐释放,已成为发现犯罪的一剂良方,对于阻断、预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直接意义。具体到这起事件,宜阳县公安局今年2月接到这名医生的报告,称其在为一名13岁女孩检查身体时,发现女孩已经怀孕,疑似遭受性侵害。公安机关将此线索通报给县检察院后,该院协同公安人员开展调查并启动“一站式”保护机制,对涉案未成年人开展询问、人身检查等取证工作,并锁定犯罪嫌疑人李某某。 然而,现实中仍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因为怕得罪人,或是抱着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等心态,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强制报告制度,导致应报不报、漏报等问题时有发生。对此,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。 实际上,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规定,强制报告主体未履行报告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,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。各地应加大逐案倒查力度,让强制报告制度成为带电的“高压线”。同时,应注重运用典型案例,在“解剖麻雀”中查摆问题、举一反三解决问题,推动强制报告实施效果不断显现。 落实强制报告制度,要“罚”也要“奖”,通过探索建立正向激励机制,激发强制报告主体的内生动力。比如,将相关单位强制报告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,与评先评优挂钩等。再如,对积极履责者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,充分调动强制报告主体的履责积极性、主动性。 强制报告制度是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。各地各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优化工作机制,合力推动强制报告制度建设见行见效、行稳致远,进一步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,为他们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。 |
相关阅读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